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向前
鄉村振興不是口號,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產業來支撐。產業在哪里?在各地因地制宜的努力作為。
鶴壁??h的西楊玘屯村,本來并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,可這里的村民們圍繞傳承悠久的手工藝品泥咕咕,從小到大,創出了一條市場化的路子,贏來了“中國泥塑第一村”。
“我們已經組建合作社,手工藝人聯合起來,通過直播等形式擴大銷量,市場越來越好了。”當地泥咕咕合作社帶頭人“憨刀”宋楷戰,接受“決勝2020•鄉村振興看河南”網絡媒體采訪團采訪時說。
說這話的他出生于1984年,從小捏泥巴。西楊玘屯村制作的泥咕咕是兩公里之外??h廟會上最受歡迎的暢銷品。國家級4A景區——大伾山風景區與西楊玘屯近在咫尺,黎陽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歷史文化名城,這里有古跡300多處,每年正月的廟會規模盛大,吸引著方圓幾百公里的香客游人。正是這場空前隆重的盛會催生了楊玘屯村的泥塑產業。
小時候,捏泥咕咕是家長給孩子們布置的硬任務,每次捏夠50個泥咕咕,他們就會得到兩毛錢的獎勵。
宋楷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。他也在一直琢磨,怎么能把這門玩泥巴的事業做大,讓自己有飯吃,鄉親們也能致富不用再外出打工。
“這是一種民俗,是小眾產品,要想做大就得創新,并且團結起來共同打造品牌。”他說。
于是,頭腦活絡的他成立文創產業合作社,積極推動與各大高校美院的深度融合,組織培訓交流學習講座,讓泥塑藝術走出國門,贏得了國內外人士的青睞。
在這些能人帶領下,村里的泥咕咕產業的確在不斷壯大。如今在西楊玘屯,全村幾乎是家家做泥塑,人人會創作。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民間傳統,文化藝術產業“泥咕咕”的制作,銷售及泥塑文化旅游和種植業,其中泥咕咕的制作銷售等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60%。
而該村依托“泥咕咕”非物質文化遺產,積極探索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,大力發展鄉村旅游、文化旅游。如今,西楊玘屯村已成立泥塑公司、作坊、工作室290個,1500多人從事泥塑作品的創作、生產和銷售,年銷售總額達到2600多萬元,帶動就業800余人。
村里的另一位泥咕咕高手宋慶春還是十三屆省人大代表,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。2007年,在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上,他的作品“打呵欠”獲得金獎;2009年,“泥塑虎”被河南省集郵公司選入《虎福中原》郵冊。
西楊玘屯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:“特色文化產業村”“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”“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
2019年1月21日,“東游鶴壁、邀您鶴壁過大年”暨第二屆楊玘屯泥塑大賽在憨刀文化創意園成功舉行,300多村民參加比賽,年齡最大的85歲,最小的才六歲。
宋楷戰說,經過和專家們多次研討,他們要圍繞“中國泥塑第一村”這個品牌努力了。文化帶動,產業拉升,在振興鄉村經濟的路上,西楊玘屯正闊步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