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向前
盲猜一道題:不看生產地址,你覺得街頭商店最常見的打火機會產自哪里?
放在以前,如果讓記者本人猜想的話,一定會想到南方,可現在,不會這么猜想了。
7月29日上午,“決勝2020·鄉村振興看河南”采風團走進省夏邑縣會亭鎮,參觀見識了這里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和規模。
“會亭鎮打火機產業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,經過多年培育,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機和配件生產及出口加工基地,形成了以會亭為中心、輻射周邊8個鄉鎮的產業集群。”會亭鎮黨委書記韓慶領介紹說,目前全鎮擁有注塑機、焊接機等打火機配件生產設備5000多臺套,形成了日產1500萬只打火機機殼的生產能力,年產銷打火機50億只,其中出口打火機26億只,打火機及相關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。
采風團走進夏邑縣宏福塑膠有限公司車間,一派繁忙,工人們正在緊張堅守在各自生產崗位。70多歲的杜何氏正在流水線上挑揀擺放打火機成品。“活不累,每天七八十元,每月能掙兩千多元。”杜何氏笑著告訴采風團記者。
企業老板高金輝說,他們公司一天能生產150萬只打火機,銷往國內外市場。提及會亭鎮打火機在全國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,這位打拼商人思考下,說,“能占到70%。”
而會亭鎮也把這種產業優勢運用到脫貧攻堅戰斗中。
在脫貧攻堅過程中,會亭鎮以新達、政欣、鵬遠等打火機企業為龍頭,引導全鎮72家規模以上打火機組裝和配件生產企業上下聯動,發揮自身用工優勢,把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增收、脫貧致富作為一項重要責任,發揮輻射帶動作用,認真落實黨委、政府提出的“三包一保”保姆式精準扶貧模式,入廠“包”務工,崗位“包”安置,技能“包”培訓,收入“保”底數。
比如,夏邑縣新達塑膠有限公司先后與59戶貧困戶對接,根據各貧困戶就業人員的特點,因人設崗,為他們提供崗位74個。這些貧困人口上崗后,保證每人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,低于2000元的,企業給予補貼。
貧困戶常興利由于本人常年有病,兒子常峰為智障,生活十分困難。在村黨支部和包村干部的聯系對接下,常興利的妻子常白氏、兒子常峰進入到新達公司務工,每月收入達3800元,當年就摘掉了“窮帽子”,對此常興利十分滿意,他激動地說:這是真產業幫扶到人到戶、打火機照亮脫貧之路!”
會亭鎮黨委書記韓慶領說,2014年以來,全鎮打火機制造企業共為全鎮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2200個,占全鎮貧困人口的50%以上,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達到835人,每人月工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,達到了“當年就業,當年脫貧,一人就業,全家脫貧”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