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王映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 張晶晶
鏡頭回放
2021年5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陽市考察調研時,首先來到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圣祠,了解張仲景生平和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,了解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,以及中醫藥傳承創新情況。
他強調,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,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。要做好守正創新、傳承發展工作,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,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,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、相促進,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、協調發展,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。
早上7點,劉海燕順著溫涼河一路走來。路的一邊霧氣氤氳、長橋臥波,另一邊肅穆巍峨、漢闕雄矗——這就是醫圣祠了。
作為張仲景博物館館長,除了出差和講學,劉海燕在這里工作的9年間總是如此。
登上10級石階,推開厚重木門,晨光灑在青石照壁上,劉海燕用手摩挲著飛龍走鳳的《醫圣張仲景傳》,為它拂去昨夜的微塵。
時間尚早,游客未至,劉海燕習慣在醫圣祠里走一遍。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階一梯、一碑一刻,他再熟悉不過了。
踱進前庭,岐伯、醫和、扁鵲、華佗、王叔和、李時珍、葛洪、皇甫謐、孫思邈、成無己等10位歷史名醫的塑像分列而立,醫圣張仲景的高大塑像雄踞中央。徜徉其間,劉海燕拿出手機,拍照、配文,發出這天的第一條朋友圈:“這是一幅中醫文明的歷史畫卷、中醫發展的群星圖譜。”
9年時光,發布信息上萬條,劉海燕可謂“朋友圈達人”,“但我的朋友圈主角只有一個,就是醫圣祠。”
“這里是仲景文化的根魂神韻所在,待久了,就會發現處處皆學問。”劉海燕說,“我想讓更多的人走進、了解醫圣祠。”
“你看,這照壁兩側的對聯‘陰陽有三,辨病還須辨證;醫相無二,活國在于活人’,說的就是治病與治國相通的道理,與當今‘健康中國’理念一脈相承。”劉海燕解釋。
過殿梁上的“嬌耳”二字,時常令游客感到不解。劉海燕娓娓道來:傳說張仲景辭官回鄉,看見百姓在冰天雪地中忍饑挨餓,甚至凍爛耳朵,十分心痛。他讓人在南陽東關搭棚架鍋,以羊肉、辣椒和驅寒藥材為餡,包成耳朵形狀,煮熟供百姓食用,這就是藥食同源的名方“祛寒嬌耳湯”。
“后來,人們把‘嬌耳’叫作‘餃子’,每到冬至都要吃餃子。在紀念和感恩中,在傳播和弘揚中,仲景文化直抵人心。”劉海燕說。
春有百花,夏有涼風,醫圣祠里有著人間最美好的時節。院內那株凌霄花樹已有460年樹齡,萬朵赤紅色凌霄花宛如喇叭,掛滿濃翠的枝丫,花開成簇,燦如云霞。此等美景經常定格在劉海燕的朋友圈里,引得眾多游人來打卡拍照留念。
一位學者給劉海燕留言:常年如一日只夸一棵凌霄樹,它便成了世上的凌霄之王。劉海燕理解,這話是在鼓勵他,要對醫圣祠更專、更癡。
大殿墻上,是《傷寒論》里的經方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緊要關頭,國家篩選出“三藥三方”,特別是“清肺排毒湯”,成為抗擊疫情的“中醫利器”,它們就是在《傷寒論》等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得來的。
“咱們河南在抗擊疫情伊始就啟用中醫中藥。一人一方、一人一策,中醫中藥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也印證了《傷寒論》‘六經辨證’的靈魂所在。”劉海燕很是感慨,“醫圣張仲景以一部《傷寒雜病論》濟世救人,縱使歷經千年依然閃耀灼灼光華。”
“守正創新,傳承發展”,每念及這諄諄囑托,總有一股熱流涌動在劉海燕胸中。
劉海燕越來越忙,忙得感覺不到時間飛逝。一年來,他幾乎“忘記了休息,顧不上吃飯”,變化最大的是“活動范圍廣了,只靠兩條腿已經走不過來了”。
穿過醫圣祠工作區南邊的小門,仿佛從悠長的歷史一步跨進火熱的現實。祠內繁花綠樹,靜謐厚重;一墻之隔,醫圣祠文化園項目工地上機器轟鳴,施工正酣,一天一個新模樣。
“眼下的醫圣祠占地只有18畝,醫圣祠文化園將恢復到明清鼎盛之時的689畝。”順著劉海燕手指的方向看去,已經封頂的國家中醫藥博物館醫圣館、仲景書院、仲景國醫館等依次排列,十分雄偉壯觀。
巡查工地是劉海燕的日常“功課”。秋老虎發威,劉海燕站在太陽下,大顆大顆的汗珠不斷從額頭滲出,實在太累了,就蹲一會兒。
晚上,劉海燕又“曬”了一條朋友圈:“偌大的工地巡查一圈,相當于背了一臺發汗機,你喝二斤水,它出三斤汗。空調、Wi-Fi、西瓜都是奢望,只有汗水澆灌的建筑之美。”
差不多每隔兩三天,劉海燕都會用腳步丈量一遍醫圣祠文化園的689畝土地。他說,如果用“心”去丈量,這塊地一輩子也走不完。
“明年5月,一期文化傳承區將實現開園;明年年底,二期產業發展區也有望開園。越來越多的優秀中醫和仲景經方人才將從這里走出,把仲景之光灑向全世界。”劉海燕的眼睛也在發光,“醫圣祠文化園將書寫向世界展示中醫藥文化的嶄新篇章,南陽也將向‘全球中醫圣地’的目標邁進一大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