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河報·豫視頻記者 任倩倩
本報訊 入冬以來,河南天氣開啟“速凍”模式,氣溫斷崖下跌,老人、幼兒、慢性病患者等抵抗力差的人群非常容易感冒,心腦血管疾病、中風、關節炎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也很容易發作。為此,大河報·豫視頻記者特意請教了83歲的全國名老中醫毛德西老爺子,給大家幾個冬日養生小妙招。
●冬季養生原則:少活動,別貪涼
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養生要“冬藏”,怎么“藏”呢?毛德西教授解釋道,冬藏的原則其實就是一句話,“無擾乎陽,必待日光”。氣溫突然降下來,很多人肢體適應不了這個變化,尤其是心梗、腦梗、高血壓的病人,降溫的時候最好少出門,不要晨練甚至冬泳。
出門活動,最好等到太陽出來后。一定要注意保暖,不要干擾陽氣的吸收。避免劇烈運動,可以在家做八段錦等舒緩的運動。少到密閉場所、人員比較繁雜的地方;少碰寒涼,多吃些溫性的東西。
●冬季養生三寶:食補、茶飲和泡腳
食補方——當歸生姜羊肉湯:當歸90g,生姜150g,羊肉480g。溫中補虛、驅寒止痛。
茶飲方——姜糖茶:用鮮姜煮水,血糖不高的人可以加一點黑糖,暖胃驅寒,胃寒的人不容易發作胃疼。姜棗茶:拿三五片姜、三五顆棗分別切片煮水,給容易感冒、流鼻涕的小孩熬姜棗茶,讓他們早上出門前喝,可避免風寒對脾胃的影響。雪梨湯:肺熱、喉嚨干、嗓子疼,以雪梨切塊煮沸當茶喝,可生津化痰、潤肺止咳。
泡腳——寒從腳下生,冬季泡腳最養人。晚上睡前用溫水泡腳,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左右,待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停止。
除了這些日常養生方法,毛教授還針對冬季容易有“微恙”的人,給了一些用藥建議:
玉屏風顆粒,主要成分是黃芪、白術、防風等,是健脾益氣、預防風寒侵入非常好的中藥方;風寒低燒的小孩,可以先用小柴胡顆粒,如果有輕微咳嗽,再加些鮮竹瀝。把鮮竹瀝用熱水悶熱,加入小柴胡一起喝下去;脾胃不好、拉肚子,可以用附子理中丸或者香砂養胃丸,平時可多喝小米粥,酸湯面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