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丨 河南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、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分別于1月28日、1月27日在鄭州開幕。為充分展現代表委員履職風采,今年省兩會期間,大河財立方繼續推出“兩會財經訪談” 系列報道,邀請代表委員講述新時代、新征程上的履職故事,匯聚兩會財經好聲音,展望2024年經濟發展新動能、產業發展新優勢、高質量發展新局面。
【大河財立方 記者 賈永標 實習生 李雯雯】 面對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的時代大潮,如何前瞻布局制勝新賽道,對于河南而言,已經成為一道新命題。
“鋰電領域已經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和價格紅海,鈉離子電池則正憑借其儲量豐富、低成本、長壽命等優勢迅速嶄露頭角。”2024年河南兩會期間,省政協委員、科隆集團董事長程迪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專訪時表示,建議河南持續推動鈉離子電池發展體系建設,為我省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。
事實上,作為一名技術員出身的掌舵者,程迪的目光始終圍繞產業創新。“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,是一個團隊不斷地面對困難、解決困難,銳意進取的過程,剛剛迎來30周年慶典的科隆集團,也正在向新而行。”程迪表示。
建議前瞻布局鈉離子電池產業
從1886年第一輛汽車誕生開始,人類便在駕馭動力變革解放生產力、開拓發展空間的方向上不斷前行。尤其是新能源時代,電池方面的創新成了制勝新能源汽車賽道的關鍵著力點。
“2023年,鋰電領域涌現出8.9萬家企業,這一領域正面臨內卷升級和激烈的價格戰等現狀。”程迪表示,隨著電化學儲能在技術上不斷成熟、成本不斷降低,鈉離子電池以其較高的能量密度、較好的高低溫性能、壽命長等特性,可滿足大規模儲能市場的需求。
在他看來,相較于鋰離子電池,鈉離子電池所使用的鈉等材料價格相對較低,預計到2025年,鈉離子電池的成本有望下探至0.3元/Wh,將大大增加鈉離子電池在儲能市場的競爭力。到2030年,儲能、電動兩輪車、A00級電動車三大應用領域潛在總需求達287GWh,預計鈉電池市場空間或達百億元級別,鈉離子材料前驅體已成為下一代儲能電池的開發熱門。
因此他建議,將鈉離子電池開發工作納入有關發展規劃和重點科技支持計劃,并在推動市場化應用、標準建立、政策扶持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,不斷推動鈉離子電池發展體系建設,為我省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。
布局鈉離子電池,具體應該如何落地?“建議在鈉離子電池窗口機遇期中培育屬于河南的龍頭企業,從而發揮大企業在融通發展中的帶動作用,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”程迪表示,目前省內已成立河南省新型動力及儲能電池材料產業研究院,正在開展鈉離子等新體系電池材料的研究,以此為基礎對該產業研究院給予資金、人才等保障,提升我省鈉離子電池產業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。
發力循環經濟,
建立廢舊動力電池二手交易平臺
從鑄鐵為犁到再生紙張,回收可以說是一個古老的概念,如今,它正以“循環經濟”的新面貌出現在各行各業。
今年兩會,程迪依然關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。“去年兩會我提交了一份《關于進一步支持河南省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的提案》,已經獲相關部門答復,今年我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細化,繼續呼吁大力推動河南電池回收行業發展。”
在程迪看來,經過一年的時間,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河南省電池回收行業有了長足發展。與此同時,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和動力電池的大規模退役,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,制約著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發展。
對此他建議,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,完善《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》,以保證回收企業具備必要的技術和環保能力。同時,加快健全完善電池回收利用數字網絡,強化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,確保每一塊廢舊動力電池都可追溯其來源和去向。
“在此基礎上,還需要加強對公眾和企業關于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教育,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。”程迪說,目前行業整體呈現“小、散、亂”的發展現狀沒有改變,導致行業面臨嚴峻的無序競爭,并未真正形成產業鏈閉環。建議相關部門要狠抓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落實,推動生產企業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,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日前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《河南省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》并提出,在廢電池(廢鉛酸電池、廢動力鋰電)回收利用上,要求提升有價元素回收利用率,提高產品附加值,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,建設百億級廢電池綜合利用產業集群。依托科隆新能源等龍頭企業,實施動力鋰電池再生利用示范工程,擴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。
“實施動力鋰電池再生利用示范工程,擴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,這不僅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,也是推動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。”程迪表示,希望能夠得到河南省的支持和指導,共同推進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,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豐收。
30年科隆再出發,堅定戰略向新而行
剛剛過去的2023年,對于科隆集團而言意義非凡。歷經三十年的發展,發軔于牧野大地的科隆集團已經成長為一家擁有新能源、制冷系統配套、環保智能裝備三大產業的現代企業集團,先后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、河南省智能工廠,并蟬聯河南省制造業頭雁企業等稱號,公司收入實現穩步增長。
“回望過去,團隊是科隆最大的收獲。老中青的團隊構成體現了科隆的傳承,大家都愿意推動企業的發展,企業的發展就會越來越好。”程迪表示,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,是一個團隊不斷地面對困難、解決困難,銳意進取的過程。即便科隆集團已經發展30年,他們仍然堅持“永遠不要忘了艱苦樸素,永遠不要忘了埋頭干活”的創業精神。
此外,對創新孜孜不倦地追求也是科隆的長期主義戰略。“企業的發展一切就在創新上。”程迪認為,要想保持市占率,首先保證不能掉隊,要保持產品和服務的迭代更新。
在實際工作中,創新研發壁壘應當如何突破?“科隆真正在做的,更多是產業化的研發,前瞻性的研發更多是以合作的性質來進行。”程迪說,商業絕非單打獨斗,期待產業鏈上下游更多的伙伴一起加入創新研發的大潮中來。
“未來10年,科隆將會繼續圍繞新能源、制冷系統配套、環保智能裝備三大產業加油干,致力于打通技術間的壁壘,將三大板塊內部整合集約,提供整套的系統解決方案。”程迪表示,成為國內外新能源行業頂級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,正是對公司實力的認可,下一步他們將錨定創新主線,守穩國際市場市占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