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1日晚,河南日報社策劃推出的2025中國(安陽)國際漢字大會“了不起的甲骨文”創作者之夜線上聯動直播圓滿落幕。
從文字學者的考釋到潮流藝術家的解構,從互動彈幕的狂歡到跨界演繹的盛宴,這一夜,甲骨文不再是龜甲獸骨上沉默的刻痕——它在塤聲悠揚的殷商故土中蘇醒,經動畫筆觸賦予鮮活肌理,與現代科技、設計碰撞出創新火花。
直播通過河南日報、頂端新聞、大河報、大河網、河南手機報、河南日報農村版、河南法治報、大河財立方等平臺全網播出,8個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,話題閱讀量超3000萬。
大咖齊聚,揭秘殷墟博物館logo的設計靈感
此次直播活動特別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楠、知名甲骨文科普創作者李右溪、知名甲骨文動畫創作者“博物漢字”等十多位大咖和創作者在云端相聚,共同追尋中華文明基因,分享甲骨文創意,感受漢字的力量。
陳楠帶來了動畫作品“甲骨文二十四節氣·谷雨”,并揭秘殷墟博物館logo的設計靈感:以漢字作為核心創意,以殷墟青銅器徽號上的“亞”字框為輪廓,中間選擇了“殷墟”兩個字的圖案化設計,融入商代饕餮紋樣的圖案裝飾;標志的下端將新館的造型進行抽象表達,此外還把篆字的風格融入到了英文字母中。
創作者“博物漢字”憑借一部“行走的甲骨文”短片走紅,團隊成員黃麗潔在直播中以“讓甲骨文活起來”為題,分享了從事創作甲骨文動畫的初衷,“想通過創新的動畫形式,打破公眾對甲骨文的距離感,讓更多人感受到漢字的魅力”。她透露,團隊開始嘗試更具挑戰性的創作——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以甲骨文動畫形式全新演繹。
李右溪解析了眾多地名中含有的“陽”字,甲骨文中“陽”字的寫法,左邊是層巒起伏的山丘,右邊則是陽光普照的意思,所以“陽”字最早的意思是山被日光照亮的那一面。商人曾13次遷都,先民面對自然災害時,往往會搬離故土,選擇山南水北、陽光充沛的地區作為新的家園。她說:“‘陽’字是一個充滿悲憫,又滿懷著希望,永遠向陽而生的字。每個漢字之所以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,背后的源頭都在甲骨文。”
趣味科普,創作者講述甲骨文“夢”字含義
與此同時,漢字科普創作者“龜叔說字”,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、古文字學博士武亞帥做客直播間全程陪伴,精彩講述讓甲骨文故事生動再現,贏得了線上線下網友的贊譽。
龜叔在直播中講述自己開始做漢字科普博主的經歷,將漢字演變與生活經驗掛鉤,講述了甲骨文的“夢”字暗含“古人也通過快速眼動的形式發現人在做夢”等趣味小故事。這種“從生活中來,到文化中去”的敘事策略,讓觀眾意識到甲骨文并非遙不可及的歷史符號,而是藏在漢字血脈中的文化密碼,甚至能在表情包、網絡用語中找到古老基因。
作為一線研究者,武亞帥的存在為直播注入了“學術含量”。當被問及“漢字為何與圖畫接近”時,他將漢字的歷史變遷娓娓道來,介紹表意、形聲等造字方法,讓觀眾理解漢字發展的內在邏輯。
缺乏趣味,文化會陷入“高冷”;缺乏深度,傳播會流于膚淺。當專業深度與大眾趣味形成合力,傳統文化便能突破圈層,在更廣闊的時空中續寫生命力。
跨界破圈,創意激活甲骨文“靈動基因”
直播通過“甲骨知識+文化創意+數字技術”三者結合,讓殷墟甲骨文從靜態的歷史資料中“走”出來,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鮮活場景。
廣播劇《商朝“大學生”的一天》和《王子日記系列動畫》,借助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配音,將3000年前商朝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。
創作者“趣解甲骨文”借助動畫形式,將復雜的甲骨文知識轉化為幽默詼諧的講解,讓觀眾在歡笑中收獲知識。
創作者“大徐”以獨特的動態設計語言演繹甲骨文,使古老文字在動態演繹中煥發出新的生機,其對甲骨文構形智慧的生動呈現,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了漢字的演變邏輯。
甲骨文與新能源汽車的夢幻聯動令人眼前一亮。在節目《穿越吧!小薇》之“從車馬坑到新能源”里,商小薇從安陽殷墟穿越而來,走進比亞迪迪空間新能源汽車科普館。當殷商時期的車馬坑與現代新能源汽車同框,甲骨文所記載的古老交通智慧與當代科技產生了奇妙共鳴。
當歷史厚度與網絡熱度共振,我們清晰地看見,扎根文明深處的文化IP,永遠擁有讓人熱血沸騰的力量。每一個熱愛甲骨文的人,都是這段傳奇故事的續寫者。(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楊之甜 陳浩 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 孟月 張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