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中地圖取材自河南省地圖院編制
晨霧尚未散盡時,位于河南最西端的豫靈鎮南側的文峪村輪廓已浸在淡青色的天光里。乍暖的陽光像一把金梳,梳開薄霧,露出古寨門斑駁的石砌肌理。
這座呈拱形的寨門靜臥于村口,南面"秦嵐孕秀"的刻痕略顯斑駁,北面"閿溪鐘靈"的字跡被風雨磨得溫潤。古寨門極像石拱橋下幽深的橋洞,又像是城樓下的城門洞。寨門用大塊石條、石塊和城磚拱砌而成,深約20余米。
走進寨門,仿佛步入一條幽深的時空隧道,但見頭頂拱圈石條、石頭打磨平整,錯綜相連,異常堅固。
據文峪村黨支部書記孫向軍介紹,村子南依秦嶺,北瀕黃河,東據崤函,西臨潼關,是千百年來的古戰場。古老的先民們用夯土和石頭修建城墻、寨門,村內道路相互貫通層層防御,易守難攻,村子為典型的防御型村寨。而古寨門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防御設施,是村莊的門戶。
孫向軍說:“在外謀生的人,回鄉到寨門前文官要下轎,武將須下馬,這也是尊崇禮教的象征。寨門,就是村莊文明古老的記載和見證。”
令人稱奇的是,寨門上居然坐落著一座祖師廟。祖師廟坐北朝南,仿佛是鎮守在村口的一位守護神,靜靜地俯瞰著這片土地。
祖師廟的建筑風格獨特,磚、石、土木混合結構,展現出一種古樸而又不失莊重的美。
人字形坡屋頂覆蓋著白墻灰瓦,房脊飛檐翹角,配以龍頭、魚尾、飛禽、走獸等精美裝飾,更顯其神秘與威嚴。
主殿為玄武廟,木制的房梁上彩繪圖案雖已斑駁,但仍依稀可見其昔日的輝煌。西側依次為馬王廟、觀音廟,東南方則是韓湘子廟,與主殿遙相呼應,共同構成了祖師廟的完整布局。
步入祖師廟內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院內的鐵制、石制、磚制香爐,它們靜靜地矗立著,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。院內還有幾株古柏,枝葉繁茂,為這座古老的廟宇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。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,形成斑駁的光影,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與祥和。
祖師廟的修建年代已經無從考究,但院內的一塊乾隆年間修繕的石碑,卻默默地見證著這座廟宇的歷史與變遷。
祖師廟供奉的是無量祖師,又稱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,身為北方的戰神,他能夠斬妖除魔、維護正義。村民修建玄武廟,既是對戰神圣力的虔誠渴求,亦暗含對天地綱常的敬畏恪守。飛檐翹角間升騰的不僅是斬妖除魔的祈愿,更有對道義秩序的篤信守護。
這座隱匿于豫西山坳的古寨門與祖師廟,恰似一部立體的史書,將防御智慧與信仰圖騰熔鑄成獨特的文化密碼。
當夕陽的余暉灑在寨門的石墻上,為它鍍上一層金邊;當暮靄漸漸籠罩祖師廟的飛檐,讓那些精美的裝飾更添幾分神秘。我們仿佛能看到,古往今來,無數人在這里駐足、祈福、堅守,將希望與傳承融入這一磚一瓦、一草一木之中。